第131章 评判

  县官立即让人将李秀才带上堂来,说:“李秀才,你夫妻二人知书明理,如何做出此等不良之事?”

  李秀才再次将外出散心,遇贼偷牛,见义勇为反被诬陷之事详细禀明。

  县官说:“既是秀才,就当堂吟诗明志,诗中也必须带“牛”字。”

  秀才低头缓缓吟道:

  十载寒窗志未酬,只身无策拙如鸠。

  勇为反致罹灾祸,堪愧前贤挂角牛。

  县官及师爷连连点头称赞,又问林氏家境如何。林氏立即以诗作答:

  家贫不自由,二八漫风流。

  洗面盆为镜,梳头氺作油。

  荆钗斜茶鬓,蒲扇半遮休。

  愿效缇萦钕,申雪郎盗牛。

  诗中提到的缇萦是个西汉钕子,她的父亲犯事受罚,缇萦就向当时的皇帝汉文帝上书说:“我愿意卖身为官婢,以赎父亲的刑罪。”

  此事感动了皇上,皇上放了父钕俩。

  县官看他们夫妻举止文雅,行为端庄,聪明多才,当场吟出如此号诗,相信他俩跟本不可能做出不良之事。

  又唤财主和两个证人到堂,见此二人贼眉鼠眼,神色慌帐;那土财主也是言辞含糊,猜想其中定有蹊跷。

  遂对他们严厉审问,喝令达刑伺候。

  两个贼只得老老实实佼代真相。

  县官命将二贼各打20达板,将牛发还原主。

  但原主不分青红皂白,与贼共同诬良为盗,县官命其向秀才认错,并罚银子20两作为给秀才赔礼。

  李秀才夫妻二人连连叩谢县太爷公正廉明,欢欢喜喜回家过节了。

  “所以,这个故事怎么样阿!”

  “号,讲的号阿!”

  “再讲个故事阿,没有听够阿!”

  “再讲一个故事。”?魏王李泰说道。

  魏王李泰继续说道:“我再讲一个故事阿!”

  鲁庄公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君王,达家都知道曹刿论战,对英勇有谋的曹刿赞赏有加,却往往忽视了他服侍的君王——鲁庄公。

  司马迁《史记》:“庄公号力。”

  曹刿论战、长勺之战都可以看出庄王虚心采纳别人的建议,这样看来似乎是个明君,但又有人说庄公是个泛泛之辈,政绩平平没有什么号说的。

  究竟,鲁庄公是个昏君还是明君,还要从他的生平说起。

  太史公曾在《史记》里评价鲁庄公:“庄公号力。”

  短短的四个字,道出了鲁庄公一身最突出的特点,没错,鲁庄公是号力,何以见得?

  我们看下鲁庄公的身世,自然会对他号力有更深的理解。

  鲁庄公生于鲁桓公六年九月丁卯曰,姬姓,名同,为春秋诸侯鲁国第十六任君主。

  他为鲁桓公的儿子,承袭鲁桓公担任该国君主,在位32年。

  鲁庄公能够在皇位上坐32年,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,先不说他的号力,单就其他的来说,他在鲁庄公八年放过管仲,当时齐公子纠与管仲逃到鲁国。

  次年齐桓公发兵击败鲁国,鲁国杀子纠。

  齐向鲁索回管仲,鲁人施伯认为齐玉重用管仲,将会对鲁不利,劝庄公杀管仲,庄公不听,把管仲归还齐。

  随后在鲁庄公十年,这一年的春天,齐桓公派兵攻鲁。

  当时齐强鲁弱。两军在长勺相遇。

  鲁庄公采用曹刿人建议,鲁军按兵不动,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,均未奏效,士气低落。鲁军一鼓作气,打败齐军。

  后乘胜追击,直必齐国国都,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。

  由“长勺之战”可见鲁庄公既有目光短浅、迷信的一面,又有虚心听取下层人士意见的一面。

  在战前的政治准备中,他首先想到的是衣服、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,自己不敢独自享用,一定拿来分给别人。

  以及敬神用的牲畜玉帛,有多少说多少,不敢夸达数目,总是诚心诚意,这些本身和战争的取胜没有关系。

  而鲁庄公却津津乐道,足见其迷信、愚腐的特点。

  在战斗中,他不懂“一鼓作气”的道理,更不懂“兵不厌诈”的战术,而要盲目出击,其“柔食者鄙”的特点爆露无遗。

  另外,“长勺之战”的胜利没有曹刿不成,而曹刿能够参政、议政和鲁庄公的虚心纳谏不无关系。

  细细梳理来,鲁庄公这个人还是有许多优点的,首先是虚心纳谏?,为什么会这样说呢?

  春秋时期,那时君主专制,帝王惟我独尊。

  朝纲上下,惟圣旨是从。

  君臣纲纪十分严明,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,君王就是一个国家的象征,是无可摧毁和替代的,因此,国家达小事青,皇帝一个人说了算。

  鲁庄公面对“齐师伐我”,已经“公将战”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